>百科大全> 列表
孔子坚守志向的诗句
时间:2025-05-12 19:43:26
答案

孔子本人并没有直接留下诗句来表达坚守志向,但在《论语》中有体现其坚守志向和理想的思想。以下是一些与孔子思想相呼应的古代诗句: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篇》,意思是说军队可以被剥夺主帅,但个人的志向却不能被剥夺。这表明了孔子对于个人坚守志向的重视。

2.“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这句话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诫外生书》,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志向应当是高远的,要仰慕过去的贤人,断绝欲望,放弃犹豫和停滞。这与孔子追求仁德、不断自我完善的理念不谋而合。

3.“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矣”:这句话出自晋代葛洪的《抱朴子》,意思是说如果登山不因为艰难险阻而停止,那么就一定能到达高峰。这与孔子提倡的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相符。

这些诗句虽然不是孔子本人所作,但它们所传达的坚持理想、不畏艰难的精神与孔子的教诲有着深刻的共鸣。

孔子在齐国的故事
答案

孔子在齐国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大约公元前517年左右。孔子当时离开了自己的故乡鲁国,前往齐国寻求发展和施展政治抱负。在齐国期间,孔子受到了当时齐国正卿高昭子的接待,并成为了他的家臣。

孔子希望通过接近齐国国君齐景公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他的计划并未成功。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曾在齐国宫廷中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建议,包括选拔贤能的人才担任官职等。然而,齐景公并未采纳孔子的建议,部分原因是由于当时的齐国宰相晏婴对孔子的理念持有不同意见,并担心孔子的改革会影响到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在齐国停留期间,孔子还经历了弟子宰予的背叛。宰予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他在齐国担任官职后,将孔子的自省之言告知了晏婴。孔子得知此事后,感到十分失望和痛心,认为宰予已经背离了自己的教诲。

最终,由于种种原因,包括政治斗争和个人理念的差异,孔子未能在齐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得不离开齐国返回鲁国。这段经历对孔子的思想和人生轨迹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他更加专注于教育和道德哲学的传播。

孔子培养目标
答案

说白了,孔子办私学的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当官.

仔细看看孔子的传记,他本人的目标是当官,推行他的一套复兴周礼的计划;教学生的目的也是让他们当官,推行他的政治理念.孔子教学生的主要内容“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都是当时做官的技能.教学以“礼乐”为主,因为礼乐是当时的国家、社会从事管理行政的基本方式.

至于什么“创办私学;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培养君子”那是后代人给他的美化.其实“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那不是培养目标,请仔细读一读这两句话,“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培养目标吗?那只是教学的方式、方法.

推荐
© 2025 啬奥知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