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纠纷被强制执行过的人会在信用上有记录。
民事纠纷负有债务,经法院强制执行拒不履行的,法院可以将被执行人纳入失信人名单,将无法获得银行贷款。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的解释》第五百一十八条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除对被执行人予以处罚外,还可以根据情节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将被执行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义务的信息向其所在单位、征信机构以及其他相关机构通报。
民事纠纷立案和不立案的主要区别在于案件是否正式进入法律程序以及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
立案:当民事纠纷立案后,意味着该案件已经正式进入法律程序。法院将会对案件进行审理,并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作出判决或裁定。立案后,当事人需要遵守法院的诉讼程序,包括提供证据、出庭参加诉讼等。如果判决或裁定作出后,当事人不履行相关义务,还可能面临强制执行等法律后果。
不立案:如果民事纠纷不立案,则案件不会进入法律程序。这意味着当事人无法通过法院的判决或裁定来解决争议。不立案的原因可能包括案件不符合立案条件、法院认为纠纷属于民事调解范畴等。在不立案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尝试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纠纷,如协商、调解等。
总之,民事纠纷立案和不立案的主要区别在于案件是否正式进入法律程序以及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在决定是否立案前,当事人应该充分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以及不同选择可能带来的后果。
银行贷款看的是在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中的信息,得看法院是因为什么案子执行的强制执行,如果不涉及到诚信,一般不会影响在人民银行的征信记录。
失信人员还清债务后,符合条件的可以向银行贷款。按照规定,凡被纳入名单的被执行人,都将受到信用惩戒和限制高消费,在融资信贷、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政府扶持、市场准入、资质认定等诸多方面受到限制或者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