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梅花一般在每年的冬至前后或者小年节前后开花,大约是每年的12月中旬至1月下旬。当然,具体时间也会受到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变化。醉翁亭梅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早在唐代就被赞誉为“天下第一梅”,并且历经千年,仍然被人们争相参观和赏玩。每年赏梅季节,醉翁亭内的游客络绎不绝,花香四溢,让人陶醉其中。因此,如果您想欣赏这处美景,可以提前关注当地气象预报和景区公告,以确保在合适的时间前往。
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
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
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
解放后,人民政府将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
醉翁亭一带的建筑,布局紧凑别致,具有江南园林特色。
总面积虽不到1000平方米,却有九处互不雷同的景致。
醉翁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古梅台、览余台,风格各异,人称“醉翁九景”。
醉翁亭前有“让泉”,泉请客送礼是小溪,终年水声潺潺,清澈见底。
琅琊山不仅山色淡雅,而且文化渊源久远;自唐宋以来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王安石梅尧臣、宋濂、文征明、曾巩、薛时雨等历代无数文豪墨客,赋诗题咏,皆在山中。
醉翁亭中有宋代大文豪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碑刻称为“欧文苏字”。
亭后最高处有一高台,名曰“玄帝宫“,登台环视,只见群山滴翠,百鸟齐鸣,令人心旷神怡! [编辑本段]醉翁亭由来 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来到滁州,认识了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
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为作记,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记》。
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因此得名。
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
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
醉翁亭整个布局严谨小巧,曲折幽深,富有诗情画意。亭中新塑欧阳修立像。亭旁有一巨石,上刻圆底篆体“醉翁亭”三字。醉翁亭一带的建筑,布局紧凑别致,具有江南园林特色。
欧阳修漫步于山间,忽然发现泉水边有一座亭子,檐角翘起,如同飞鸟展翅。全文只有这一句话来说明醉翁亭的外观。
亭子从结构上看,可分为三部分:台基、屋身和屋顶。亭子的台基和屋身的结构都很简单,而最具有特色的部分就是屋顶。
首先,屋檐的翘角,在中国的亭子中比较常见。除了圆形的亭子外,屋顶一般都有翘角,而且由于亭子正身的椽子很少,它的起翘比其他建筑更为突出,起翘的飞檐,让亭子变得灵动起来,具有了一种浪漫感。亭的屋顶坡度也一般很大,有的亭子屋顶坡度达到了四、五十度,视觉冲击感强烈。
醉翁亭飞鸟般的檐角,也让欧阳修与这座亭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其次,从外观上看,亭子没有墙体,这也是它与其他建筑最大的区别。
从心理的角度看,墙体给人带来是压抑感和沉重感,亭子四面通透无墙,因此显得空灵飘逸,人在亭中四面没有障碍。正如韩愈《诸亭》诗云:“莫教安四壁,面面看芙蓉。”
奔波在山间的人,经过长途跋涉,汗流浃背,这是倘若看见远处有一座亭子,人就会顿时欣喜起来,如同在山间觅得一汪清泉。坐在亭子中,凉风八面而来,感觉分外惬意。
再次,从整体上看,亭子的笔直浑圆的柱体与曲线飞扬的屋顶,一刚一柔交相辉映,加上亭子对称的结构与虚空的主体,造型流畅优雅,在视觉上极具美观感。

《醉翁亭记》可以看出太守是个醉心于山水之间,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
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
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
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