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感觉博士后特别资助更强调原始创新和基础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需要有比较好的研究基础。
与国基面上和青基相比,还是有些不同,总体上讲评审比国基更客观和严格。
国基申报书是只要得到过国基的研究者就有评审资格,他(她)也许并不熟悉你所研究的领域,有时评语可能会令你啼笑皆非。很明显的事实或道理经“专家”反问,使你怀疑是否在自己的申报书中提及或论述清楚。反过来看没有问题时,也只能不了了之。
而博士后基金的评审是只有带了博士后的博导才具有资格,相对而言都是学问大家,视野宽,学术敏感度高。如果你确认用心写本子,并确实有创新的IDEA在里面,不管是面上还是特资,获得率很高,意外很少。评审的专家需要对收到的本子打分和排序,评审组再汇总,一般做得都很认真,一是为了体现专家水平,二是不埋没人才。评审材料是纸质邮寄的,过程严格,当然结果相对就比较公证。
博士后流动站的申请难度因人而异,具体取决于申请人的学术背景、研究成果、申请材料的质量等因素。在博士后基金的资助方面,2020-2021年的资助难度为:博后基金一等资助>博新>特别资助>博后基金二等资助>青基。项目含金量从高到低排序为:青基>博新>特别资助≈博后基金一等资助>博后基金二等资助(部分单位博后基金没有区分)。影响力从大到小排序为:博新>青基>特别资助>博后基金一等资助≈博后基金二等资助。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会定期发布关于新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申报工作通知。此外,科研流动站一般是由校内各学院按照本学院专业和研究领域设立的,用以接收博士后来开展研究的管理窗口。
在申请过程中,除了考虑基金项目的资助,也应重视申请到的项目能够为自己积累经验、增加履历以及扩大科研人脉的重要性。总的来说,虽然博士后流动站的申请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准备充分且具有优秀研究成果的申请者仍有机会获得资助和支持。
1.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
2. 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较好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3. 进站后一年半内均可申请,每站只能获得一次面上资助;
4. 申请面上资助的项目应具有基础性、原创性和前瞻性,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且为本人承担;
5. 入选“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和“中德博士后交流项目”的派出人员在未结束派出工作前不可申请;
6.涉密项目不允许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