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时候,在北京买一套四合院才1万块钱。
而现在北京三环以内的一套四合院,已经好几千万了。如果当时买一套四合院,现在怎么说也算得上是千万富翁。但是为什么就是没有人愿意买呢?

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时空错觉,对于现在的人来说1万块钱恐怕也就是那么回事,大多数家庭都能承担。但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1万块钱那真的是一个天文数字。
我们先来看看80年代左右全国范围内的平均物价以及工人工资。
虽然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改革开放,但是由于才刚起步,整个国家的平均工资是相当低的。当时大多数行业都是由国家所开设的各种企业在运营,说实话社会经济活力并不算太大。
那会儿一个月能够挣100块钱,就已经算是高工资了。城市老百姓每月平均工资只有30元人民币左右,而农民工更低,仅有不到10人民币。

但是其实30元人民币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如果省着点花还是足以养活一家人了。
80年代早期的农贸市场中,买一个油条才四分钱,一杯豆浆也就是三分钱,一碗阳春面也就是八分钱,那会儿的物价是很低的,30块钱在城市中都已经算是较高的收入了,在全国范围内也同样是如此。
如果靠着一个月30块钱的平均工资,想要攒到一万块起码也要攒个30年,这还是不吃不喝的情况之下。如果再有一些其他的支出,说不定得攒个100年才能搞得出1万块钱。

等真的攒够这1万块钱,北京的四合院也早已经不是只卖1万块钱了。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拿不出这笔钱,毕竟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而且国家也逐渐开放了某些产业,允许个人企业甚至是外国资本进行经营。
顺着这股“东风”,确实有一些人富裕了起来,但是这些人毕竟只是少数。
那会一个城市的万元户仅占总人口的不到1%,而对于当时的万元户来说,把自己手中仅有的钱去购买一套北京的四合院,是得不偿失的。

而这就要从我国建国后施行的福利分房制度说起。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商业体系改革,像私营的房地产行业在当时是不被允许的。
从1949年至1978年这接近30年时间内,城市里生活的工人、平民,他们本身都拥有编制,都有单位,而单位会给他们盖房子,他们居住的房子基本上都是单位分配的。
这项制度就是福利分房制度,大多数人在那个时代都是不缺房子的。
而八十年代早期,我国的福利分房制度虽然从行政体制上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还是会有一些影响。
根据历史数据,在1980年,包头市的人口大约有164.6万人左右。当时,包头是一个工业城市,以其丰富的煤炭、铁矿资源而闻名。1980年代是中国经济开放的关键时期,许多人涌入包头,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生活水平。随着人口的增长,这个城市的发展也迅速地加速了。虽然现在的包头人口已经超过了300万,但1980年的人口关于城市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为这个城市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促进了它的经济繁荣。
1980年1月25日,三名MK骨干成员——斯蒂芬·马福科(Stephen Mafoko)、汉弗莱·马胡波(Humphrey Makhubo)和威尔弗雷德·马德拉(Wilfred Madela)——据称正在前往马梅洛迪附近瓦特罗的加油站执行MK计划的破坏任务。在途中,“三义士”意识到他们被警方跟踪。为了逃脱追捕,他们在比勒陀利亚西尔弗顿的大众银行的一家分行避难。他们在银行劫持了25名平民作为人质,提出了一些要求,包括与省长沃斯特会面,释放纳尔逊·曼德拉和一名名叫马奇的男子,以及10万兰特现金和一架飞机,让他们飞往马普托。
经过了一系列谈判,包括警方为MK骨干成员和人质供给了食物后,一支警察部队冲进银行,三名骨干成员全部被警方击毙。两名平民瓦莱丽·安德森和安娜·德克勒克在枪战中丧生,另有许多人受伤。”这个事件发生后,最终促成了“释放曼德拉运动”,在1990年2月11日当局释放了曼德拉,后来他成为南非历史上首任黑人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