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刘禅继位,他只知享乐,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
诸葛亮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刘禅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妄自菲薄:三国时期,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他竭尽全力筹划北伐曹魏,刘禅胸无大志,没有治国才能,诸葛亮深表忧虑,出征前夕写《前出师表》,要他教育好百官不忘先帝恩情,应该发愤图强,不能妄自菲薄。
3.七擒七纵: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4.伏龙凤雏:三国时,刘备向司马徽请教指点时局,司马徽向他推荐说,这里有伏龙、凤雏都是识时务的俊杰。
刘备急切问他们的名字,司马徽告诉他伏龙就是南阳的诸葛亮,凤雏就是庞统。
刘备于是三顾茅庐请来诸葛亮,后来又得到庞统的辅助。
诸葛亮的对联凭借独具匠心的构思和精湛的文辞技巧,成为汉语言文学史上的文艺瑰宝,其文艺价值不言而喻。
他的对联不仅具有丰富的意蕴和深远的哲理,而且其词语组合、押韵、音韵等方面处理得十分娴熟,使得诗意在文字中得以得到完美的呈现。诸葛亮的对联以其积淀在长期治国的实践中获得的卓越才智和超凡的学识为基础,融入了中华文明的智慧和哲学,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后代传诵流芳。
三顾茅庐
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第一次去,诸葛出门,刘回。第二次去,诸葛出外。第三次去,已经是中午,诸葛眠,刘一直站到诸葛醒来,诸葛见到刘有志,且诚恳求助,就出山助刘建立蜀汉皇朝。